蔡显良:论书诗反映时代审美和书学思想
剖陈历代书风更迭发展史,《诗歌中的书法史》出版
“削简龙文见,临池鸟迹舒。河图八卦出,洛范九畴初。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余。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唐代李峤的《书》,短短几句话,便阐明了书法的文化地位,书法艺术魅力的品读。在这之前尚未发现有相类似的关于书法品读的诗歌,因而,这也被认为是最早的论书诗。这一点,在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显良的研究中得到了实证,更让人欣喜的是,他以此为切入点,把历代论书诗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写就巨著《诗歌中的书法史》,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以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分章,讲述各时期的书法审美观念、创作思潮及书学思想,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书坛打开了另一扇门。这不是通史类著作,而是以诗歌作为切入角度,既是一部剖陈历代书风更迭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人圈里的思想史。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以历代诗歌为研究对象
抽丝剥茧地筛查出书法身影
以编年体为框架,按照风格流变进行书写的书法发展史,早有不少,但这样的书写方式与编撰方法,难免存在过多的旁枝末节。近年也不乏一些单纯从笔法或章法为切入角度梳理的书法类专著,但这些却又多跳出了史书编写的范畴。
然而,让人可喜的是,《诗歌中的书法史》撰写过程,所运用的是一种书写历史的新方法。该书作者蔡显良认为,论书诗是指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思潮、透露书坛活动信息,以歌咏书法为主题的诗歌。也正因这一点,他以历代诗歌为研究对象,抽丝剥茧地筛查出书法身影,从中勾勒书家与书法流变的历史形状,为书法历史的书写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汉代《毛诗序·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词歌赋作为汉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在中华文化发展中,不但具有核心载体的地位,更是直接反映历代文人思想变化的结晶。从诗歌中寻觅书法论评的痕迹,不但能够直接看到当时上层精英文化对其时的客观评价,更是艺术发展史上独特的角度。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就曾云,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是唐代最为普及和成熟的艺术,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书法家对书法评价的诗歌
探析书法创作的思想变迁
《诗歌中的书法史》在确定了对论书诗概念的界定后,为凸显“史书”的撰写,全书从唐代开始,以“唐、宋、元、明、清”的朝代划分,大框架与编年体相近,但与编年体史书不同的亮点则在于每一个看似关联而又互相独立的章节中。难得的是,原本诗歌与书法都是专业性极强的门类,但全书却能深入浅出,在充分旁征博引的前提下,行文十分幽默生动,用词平实,语句张弛有度,篇幅短小简练,观点点到即止,如“韩愈竟敢大骂王羲之”“米芾晚年为何大骂‘二王’”“杜甫的口是心非”“蔡京书法因何成为反面教材”等,可读性难出其右。
该书一方面通过当时的文人心迹,例如李白论书诗对高妙的书法审美观念——“入神”的论述,杜甫论书诗高举“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倡议等,成为了书中列举的尽可能还原的历史现场,从而窥探少人注意的历史侧面,给后世认识书法发展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如果说这是从外到内的线索,那么从内到外的线索则是通过书法家自身对书法评价的诗歌篇章,直接探析书法创作的思想变迁,例如元代作者的论书诗中,倪瓒就有二十首,清代书法创新思想始终贯穿其书法追求的金农也有重要论书诗作为参考,全书的这两条主线里应外合,可使读者对书法发展有更为立体的认知。
考古式的论证方法还原
备受关注的书法史节点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曾影响巨大,但《诗歌中的书法史》几乎规避了当代人对历史评价的主观臆测,而更多的是回到历史现场,以古论古,可以说,这是对克罗齐名言最有力的反驳。同时也要承认,历史确非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自身就有其发展的规律、客观与历史因素。如果仅仅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地重复堆砌信息,这不但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一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此,从《诗歌中的书法史》中看出了学者蔡显良的用心良苦,在书中,通过了多方面的文辞考证,给历史流传上的诸多“悬案”进行了有力的回击甚至勘正。例如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一直被传为后来的蔡襄代替了原有的蔡京。但本书“回到了”历史现场,通过众多同期的文人学士的诗句,终于拼出了真正属于蔡襄的书法地位图谱,不但有李纲和王十朋均在诗中不约而同地称赞蔡襄的书法为宋代第一,更有文豪苏轼“独蔡君谟书……遂为本朝第一”的首肯,由此,蔡显良在书中深入浅出,步步论证,他认为,说蔡襄取代了蔡京,实为明代才出现的历史误会。
再如傅山“四宁四毋”的言语一直被鼓吹丑书之人避重就轻、歪曲理解后奉为真理。《诗歌中的书法史》通过各种文辞证据,多角度还原傅山所言的语境,回归到了客观的理解上。诸如上述所言,《诗歌中的书法史》借助丰富的历史文献、诗歌文辞作为桥梁,回到历史现场的案例众多,不胜枚举。
《诗歌中的书法史》通过传世诗歌,运用了近乎考古式的论证方法还原了一个个备受关注的书法史节点,不但为书法研究者拓宽了历代书风变迁的认知面,更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角度并将成为这方面的研究范例。
简介
蔡显良
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为论书诗?
它是指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的书法审美观念、折射书法思潮、透露书坛活动信息,以歌咏书法为主题的诗歌。其中包括纯粹评论书法之诗,亦包括那些虽是歌咏书家和文房四宝,内容却能涉及书法审美思想的诗歌。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诗歌和书法这两座高峰。
书法书诗歌唐代拓展阅读
热门文章
- 俄日关系恶化 日媒设想俄日北海道大决战
2022-05-09 01:20 - 寺库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金额超1742万元
2022-05-10 13:21 - 还会更贵!国外锂价暴涨,国内头部电池厂毛利大跌有苦难言
2022-05-06 13:24 - 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 就《社会组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2022-05-08 13:20 - 天舟四号成功发射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阶段揭幕
2022-05-11 18:00 - 荣耀Magic4系列官宣5月13日海外发布
2022-05-09 19:23
推荐阅读